17 岁苏超闪电少年:球场创纪录,课桌冲名校
在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(苏超)第五轮的赛场上,一道黑色闪电划破昆山奥体中心的夜空。当电子计时器定格在 1 分 17 秒时,17 岁的寇程用一记时速 112 公里的抽射,将自己的名字刻进了苏超史册。这个穿着 24 号球衣的追风少年,此刻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—— 左手是闪耀的足球奖杯,右手是课桌上的高考倒计时牌。
一、108 秒的足球童话
6 月 29 日晚的比赛堪称教科书级的 "闪电战"。开场哨响仅 77 秒,寇程便在中场断球后高速突进,面对两名防守球员的包夹,他以一记教科书般的外脚背抽射直接命中球门死角。这粒进球不仅打破了苏超原有的 1 分 30 秒最快进球纪录,更让四万三千六百一十七名现场观众见证了历史。下半场第 77 分钟,他又在弧顶处上演了标志性的虚晃转身抽射,完成梅开二度。赛后技术统计显示,他全场跑动距离达 12 公里,过人成功率 100%,两次射门全部转化为进球。
这个看似天赋异禀的少年,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。每天清晨 6 点,寇程准时出现在吴县中学的早读教室;下午放学后,他便直奔训练场,雷打不动地完成 200 次射门加练。去年省运会决赛前夜,当队友们在宾馆休息时,他却躲在房间里背诵物理公式。这种近乎偏执的自律,让他的书桌上同时摆着年级前三十的月考成绩单和省运会冠军奖杯。
JiuYou二、体教融合的成长样本
寇程的成功并非偶然,而是苏州 "体教融合" 模式的典型缩影。作为苏州市太湖足球运动中心首批体教融合项目的成员,他从小学五年级便开始接受系统训练。不同于传统体校,这里采用 "周末集训 + 日常文化课" 的模式,既保证了每周 12 小时的专业训练,又让他的文化课成绩始终保持在年级前列。吴县中学专门为他制定了 "错峰训练表":上午集中上课,下午训练时各科老师轮流到球场边补课。这种独特的培养机制,让他在 2024 年 "省长杯" 校园足球联赛中斩获最佳射手的同时,还能在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中取得物理 A + 的成绩。
更令人惊叹的是,寇程所在的苏州队中,还有 5 名球员同样来自太湖足球运动中心的青训体系。这里拥有 9 片国际标准球场和运动康复中心,配套的星级酒店食宿条件,为年轻球员提供了媲美职业梯队的训练环境。这种 "绿茵场 + 教室" 的双轨培养模式,让苏州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男、女足国字号青训中心的城市。

三、苏大邀约背后的人生选择
当苏州大学通过官方微博向寇程发出 "欢迎报考" 的邀约时,这个 17 岁少年的梦想开始变得具象化。"我想读体育教育专业,将来成为像王海波教练那样的老师。" 他在接受采访时透露,选择苏大不仅因为其体育学科的优势,更因为校园里那座拥有百年历史的体育馆。在他的手机相册里,至今保存着去年参观苏大时拍摄的田径场照片,照片备注写着:"这里会是我下一个赛场。"
面对中乙球队递来的试训邀请函,寇程显得异常清醒:"先踢完高考,再踢职业。" 他深知,在当前的中国足球环境下,学历是职业道路的重要保障。为此,他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:每天训练结束后,用 1 小时复习当天的课程;周末随队比赛时,利用大巴车程背诵英语单词。这种高强度的时间管理,让他在本赛季苏超四场比赛全部首发的情况下,月考成绩依然稳居年级前三十。
四、超越足球的青春叙事
寇程的故事正在改写公众对 "体育特长生" 的刻板印象。在他的书包里,除了金牌和证书,还装着《高考必刷题》和《五年高考三年模拟》。当被问及踢球和考试哪个更难时,他擦着汗笑出声:"考试难多了,得在文化课上多花点心思才行。" 这种对学业的敬畏,让他成为吴县中学的励志榜样 —— 教室后墙的光荣榜上,他的照片与 "三好学生" 并列展示。
在昆山奥体中心的看台上,球迷们举着 "高考加油" 的横幅为他助威;赛后他将沾满汗水的球衣递给小球迷时,四万手机灯光汇成星海。这个 17 岁少年用行动证明,梦想可以有两种书写方式:既可以在绿茵场上创造纪录,也能在考场上实现突围。正如苏州大学在邀约中所说:"期待你在苏大这方育人的绿茵场上再创精彩进球。"
当七月的阳光洒在吴县中学的足球场上,寇程又开始了新一天的训练。在他的运动鞋旁,静静躺着苏州大学的招生简章。这个追风少年的故事,正在书写属于 Z 世代的青春传奇 —— 不是非此即彼的抉择,而是鱼与熊掌的兼得。